English

专业书:脱下“戎装”换上“休闲服”

2000-04-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郭晔 我有话说

您还记得《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吗?作者用轻松的笔调讲明白了并不那么简单的科技、文史知识,令几代人津津乐道,也拔高了很多看着这些读物长大的孩子的口味。进入社会想再学点儿什么的时候,“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常令人气馁。可以听到有人批评经济学的书是“板着脸的 ,电脑书不够通俗,科普书缺乏趣味。而外版书架前,精致有亲切感的专业书尽管价格不菲却不乏读者。

随着终生学习观念的逐步树立,知识更新的加速,专业知识需求的增加,再培训、再教育的出现,成年人的再教育工程进一步促生了专业图书市场,对很多人来讲,金融证券、保险理财、医药保健、汽车电脑等一些知识或技能是过去不一定要了解但现在却不能不知道的,还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吸收尽可能全面的知识。专业书的通俗化于是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个话题颇像一个故事中讲到的:有两个推销员到一个海岛去做卖鞋前的调查,一个回来说:那地方不行,因为居民都不穿鞋。另一个说:市场很大,因为他们都没有穿鞋。由此可以推测,这些面向非专业人士的充电式或称快餐式书,其中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意味着一个“黄金时代”的来临。

对出版社来说,市场,就在这些“不穿鞋的人群 中。如何用大众化了的专业书吸引非专业人士这个广大群体呢?从目前的情况看,已经有出版社“先下手为强”地推出了一批书。其中有:生活知识如保险、股票投资等家庭理财的书,医药卫生(包括心理卫生)、家庭装修等;工作知识如电脑及其与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外语、财会、农业知识等等。手段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利用图文结合、有的利用作者深入浅出的神来之笔,目的却是一样:让看书的人觉得实用、方便,而且不累。

专业书大众化通俗化,市场能不能接受,关键在有没有人愿意花钱来买这种书看?有多少人?这里有主观的因素,更多是由于外界竞争的激烈、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与政策有关。机遇往往也由此而来。比如称为“会计风暴”的我国1993年会计制度的变革,1997年开始普及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催生了出版社相关选题,一些成功之作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一系列面向老百姓的漫画保险图书引人注目。该社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的初衷时说:“这两年社会形势在变化,大家对保险有了需求,出版社把握了这一点,贴近百姓,尝试用漫画这种老少咸宜的方式介绍保险知识。”在此前后,伴随股市的活跃,出现了大量股票投资的速成书籍,中小企业的热点又引出了企业经营图书的大众流向,财会制度的变化带来这门最枯燥学科的通俗化。生活方面,医药卫生类专业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卫生保健意识的提高,推出了普及作品:如华艺出版社的《给自己看病》、《给自己开药》,轻工社的“新世纪医疗保健广场”丛书等,由于角度新颖,实用性与可读性较强,市场反应很好。另外,还有近来在北京图书大厦“上榜”的中国社会出版社的《不“建”不看———图说家庭装饰》等。这些书的出现,使人们传统意识中“隔行如隔山”的不可能正变为可能:不懂金融的人可以看股票知识普及书投资,不是医生可以自己看书进行简单的自我保健,不会英语的人甚至可以买到用中文注音的教你开口学英语的小册子。

科技图书一向被看作是专业性最强的一类,现在,用大众化通俗化的手法写给过了受教育年龄的成年人看的科技书也在日益增加。如科学出版社的图说农业系列、新网民手册、图解计算机丛书,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看图学应用软件系列,都是这一两年来推出的。专业出版社推出低起点的入门书,反映出他们对非专业市场没有忽视。这不但使他们保住了原来的市场,还扩大了自己的出书领地。现在,专业知识早已不再是“秘籍”,但对渴望了解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非专业读者,专业书几十年来形成的专业“壁垒”在短期内还难以打破,把它们大众化通俗化就成了一种现实的需要,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已小有成绩,但离满足市场还差得很远。比如,在通俗化过程中,表达上的不通俗,形式与内容的不“兼容”,使普通人读起来难免仍感吃力。此外,有的书文字很好,但是图片不够精致美观。有的专业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比如,科技类的汽车文化普及书在国外卖得比较好,而在国内,这些书尽管做得比较通俗易懂,但还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使一些业内人士在这方面的继续投入信心不足。

像快餐一样的专业普及书是不是很实用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多数还达不到雅俗共赏的水平,虽然这方面的需求较大,但真正做得令人满意的并不多。原因之一是财力不够,科学出版社的邬志强说,与国外的书相比,我国科技书的图片非常少,彩印更少。有些内容用图一目了然,但成本却要上去,所以,现在只好能用黑白的就用黑白,能不用就不用。

更多的原因是人力不足。专业书有约定俗成的写作模式,而站在不同层次读者角度,按外行人的接受水平把它大众化通俗化确有难度。由此引出了反对的声音:专业的东西应当以严谨为第一位,通俗化会影响到其严谨性。怎样在形式上出新?又怎样在专业背景与普通读者之间进行衔接?这对作者要求很高。必须是既通专业知识,同时又能执笔写入门书的人,有时还要求作者能恰如其分地用图表、漫画等表达自己的专业知识。据了解,即使在国外,这类人才也因紧缺而享有优越的待遇。以不吝投资著称的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关人士均表示:关键是一个“人”的问题,高水平的普及书作者难以寻觅。

社会还在一步步发展、变迁,专业书可掘的“金子”恐怕还不少。出版社求贤若渴,读者求书若渴。有志于此的作者,你准备好了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